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维生素D的测定

该标准代替 GB 5009.82 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维生素 A、D、E 的测定》中第三法“食品中维生素 D 的测定 液相色谱 串联质谱法”和第四法“食品中维生素 D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本标准与 GB 5009.82一2016 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 增加了在线柱切换-反相液相色谱法;
  • 增加了样品预制备方法;
  • 修改了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的线性范围和仪器参考条件;修改了附录中标准校正液的配制方法。

 

明星方案

在线柱切换—反相液相色谱法测定食品中维生素D的含量

本方案根据GB5009.296-2023中第二法,采用赛默飞Vanquish Core 双三元液相色谱平台,选择赛默飞Accucore XL C8作为一维色谱柱,Hypersil Green PAH作为二维色谱柱,建立了在线柱切换—反相液相色谱法快速分析食品中维生素D2、D3的方法,并对采用捕集柱和定量环两种方式转移一维中的维生素D组分的相关结果作了对比。结果表明,通过在线柱切换—反相液相色谱法测定食品中维生素D2、D3,灵敏度高,稳定性好,回收率高,受基质干扰少,捕集柱和定量环均可用于该方法中维生素D的目标组分的转移。

点击下载

定量限测定谱图

在线固相萃取-二维液相色谱测定食品中维生素A、D、E及异构体含量

本方案采用赛默飞Vanquish Core液相色谱,在前期数代二维液相色谱同时测定食品中维生素A、D、E方案基础上,优化了方法硬件配置及方法参数,建立了一种皂化液直接稀释上样,测定维生素A、维生素D2、D3以及维生素E四种同分异构体的方法。方法灵敏度、线性、重现性及准确度均良好。实验简化样品前处理过程,缩短样品分析周期,大幅提高了分析效率及测试的便捷性,利用赛默飞独特的双三元液相,模块搭建更紧凑,一套液相的台面占地可以完成多套液相的测试工作,为企业节省了空间及成本。

在线柱切换—反相液相色谱法测定食品中维生素D的含量

本方案根据GB5009.296-2023中第二法,采用赛默飞Vanquish Core 双三元液相色谱平台,选择赛默飞Accucore XL C8作为一维色谱柱,Hypersil Green PAH作为二维色谱柱,建立了在线柱切换—反相液相色谱法快速分析食品中维生素D2、D3的方法,并对采用捕集柱和定量环两种方式转移一维中的维生素D组分的相关结果作了对比。结果表明,通过在线柱切换—反相液相色谱法测定食品中维生素D2、D3,灵敏度高,稳定性好,回收率高,受基质干扰少,捕集柱和定量环均可用于该方法中维生素D的目标组分的转移。

点击下载

定量限测定谱图

在线固相萃取-二维液相色谱测定食品中维生素A、D、E及异构体含量

本方案采用赛默飞Vanquish Core液相色谱,在前期数代二维液相色谱同时测定食品中维生素A、D、E方案基础上,优化了方法硬件配置及方法参数,建立了一种皂化液直接稀释上样,测定维生素A、维生素D2、D3以及维生素E四种同分异构体的方法。方法灵敏度、线性、重现性及准确度均良好。实验简化样品前处理过程,缩短样品分析周期,大幅提高了分析效率及测试的便捷性,利用赛默飞独特的双三元液相,模块搭建更紧凑,一套液相的台面占地可以完成多套液相的测试工作,为企业节省了空间及成本。

 

 

网络研讨会

 

为保障新版维生素标准的顺利实施,提高相关单位的维生素检测技术能力, “符合标准,前瞻布局-赛默飞助力维生素检测新进展”将于2023年11月30日举办,邀请各领域的专家讲师给大家带来标准解读和实操案例,诚挚邀请您的参与!

会议日程

 

14:00-14:40食品中维生素新国标趋势任一平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应用技术合作中心副主任/总工程师
 

 

14:40-15:30GB 5009.296-202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维生素D的测定》标准解读及应用黄百芬
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技师

 

15:30-16:00食品中维生素ADE检验标准使用案例分享黄嘉乐
广检集团食品部部长

 

16:00-16:30前瞻布局-二维/三维液相色谱在维生素检测中的应用朱桃玉
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应用工程师
  • 任一平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 黄嘉乐 教授
    广检集团
    食品部部长

  • 朱桃玉
    赛默飞世尔科技液相色谱
    质谱资深应用工程师

 

 

方案包下载

 

填写下方完整表单,即可获得赛默飞 GB 5009.296-202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维生素D的测定》方法复现方案包。

 标准复现:“在线柱切换—反相液相色谱法测定食品中维生素D的含量”

 离线SPE净化: “固相萃取二维液相色谱同时测定婴 幼儿配方奶粉中维生素A、D和四种维生 素E生育酚异构体含量”

 在线SPE净化:“在线固相萃取二维液相色谱测定食品中维生素A、D、E及异构体含量”

 特医食品: “在线柱切换—反相液相色谱法测定食品中维生素D的含量”

 UHPLC: “在线二维高效液相色谱法快速分析配方奶粉中的维生素A、D和 四种维生素E异构体含量”

*
*
*
*
*
*

针对食品中的维生素D检测您目前采用的是哪种检测方法?*

 离线二维液相色谱法
 在线二维液相色谱法
 在线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未涉及检测
*
 液相色谱/单杆液质联用
 液质(单杆/串接/离子阱/高分辨)
 气相色谱/单杆气质联用
 气质(单杆/串接/高分辨/磁质谱)
 离子色谱
 元素分析(AAS/ICP/ICP-MS)
 实验室信息管理软件
 样品前处理
 色谱耗材
 没有感兴趣的产品
*
 6个月内
 6-12个月
 1-2年
 2年以上
 无
 我已完整阅读并同意赛默飞《个人信息保护政策》,并同意赛默飞按照该政策处理我的个人信息。
 请确认您希望接收赛默飞和品牌、产品和服务相关营销和宣传信息。

*

 
 
    x
  • 任一平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讲座题目:食品中维生素新国标趋势

    专家简介:
    现任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应用技术合作中心副主任、总工程师,享受国务院政府有突出贡献特殊津贴。长期从事食品营养素与污染物残留检测新技术的研究。 先后获多次省、部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先后主持和参加了 30 项食品加工工艺和检测方法的研究工作,并且参与了 20 多项国家或行业标准的修、制定,共发表论文160 余篇,其中发表 SCI 论文 60 余篇:其中 SCI 文章最高他引次数达近 250 次,并获得该杂志最高引用奖。

    x
  • 黄嘉乐

    广检集团食品部部长

    讲座题目:符合标准-维生素ADE检测案例分享

    主讲人简介:
    黄嘉乐,高级工程师,现担任广州检验检测认证集团有限公司技术服务部部长,曾担任食品部部长多年,一直从事食品及相关产品、营养物质、食品添加剂、饲料、饲料添加剂等产品质量检测技术研究与标准研究工作,主持和参与国家质检总局、广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等各级科研项目十余项,主持国家食药总局、国家质检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大型检验项目四项,主持完成多项国际标准方法全球验证工作,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并多篇被SCI收录。参与完成添加剂类,营养素类,农兽残类,检验判定国标的跟踪评价,对AOAC检验标准与国标进行研究与验证,对新国标颁布提出意见和建议。

    x
  • 朱桃玉

    赛默飞世尔科技液相色谱-质谱资深应用工程师

    报告题目:前瞻布局-二维/三维液相色谱在维生素检测中的应用

    专家简介:
    毕业于中山大学分析化学专业,先后在广州市质量检测研究院、沃特世科技有限公司、赛默飞世尔科技有限公司工作,在液相色谱、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电雾式检测器在食品安全、制药及生物制药、电子化工等领域的应用和仪器维护方面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

    x
  • 刘小云/研究员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

    报告题目:感染中的蛋白质修饰解析

    内容简介:
    翻译后修饰是调控蛋白质功能的一种重要方式。细菌感染过程中,病原菌毒力蛋白经由分泌系统转运至宿主细胞内,这些蛋白常常是一些具有生化活性的酶,通过蛋白质修饰来操控或改变宿主靶标蛋白的生物学功能,从而实现对宿主重要信号通路的调控,最终达到促进细菌侵染及增殖的目的。本讲座将重点讲述我们围绕人类重要致病菌与宿主互作的分子机制,通过建立高精度质谱技术来解析感染过程中的关键蛋白质翻译后修饰事件。

    专家简介: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获得青年千人计划和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资助。目前担任中国质谱学会学术委员、中国蛋白质组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化学会色谱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肠道菌群分会理事、国际期刊J. Proteome Res.编委和Front. Microbiol.评审编辑等职。课题组致力于发展和运用高通量蛋白质组学方法研究人类重要病原菌与宿主互作的分子机理,为抗感染药物研发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在Nature, Mol. Cell, PLOS Pathog., Mol. Cell. Proteomics, J. Proteome Res.等期刊发表论文近80余篇。

    x
  • 郑杰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报告题目:氢氘交换质谱技术的研究及在蛋白质动态调控机制解析中的应用

    内容简介:
    蛋白质在其生理条件下是动态可塑的。蛋白质动态调控内在的分子机理研究充满挑战,研究的难点在于如何从分子层面发现和阐明蛋白质动态的构象变化过程,从而揭示其调控机制和生物学效应,并实现靶向化学干预。氢/氘交换质谱(Hydrogen/Deuterium Exchange Mass spectrometry, 简称HDX-MS)是一种在溶液状态下研究生物大分子蛋白质空间构象的技术。它在蛋白质构象动态变化研究、蛋白质与配体相互作用位点发现、蛋白质表面活性位点鉴定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我将回顾背景理论并强调 HDX-MS在解析核受体和天然免疫受体的案例研究中的实用性。

    专家简介:
    郑杰,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课题组长。获得国家优秀青年基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等项目资助。郑杰团队长期专注于基于氢/氘交换质谱(简称HDX-MS)技术的蛋白质动态变构调控机制及药物发现方向的研究,结合生物大分子质谱技术交叉解决由蛋白质(酶)的动力学异常变化所导致的疾病的发生机制,聚焦RNA传感器的内源,外源性配体识别与信号传导机制以及疾病发生机制,为抗感染药物和治疗性抗体的设计,以及自身免疫病、炎性疾病以及肿瘤的防治和治疗提供临床参考。相关结果以通讯作者在Immunity,Nucleic Acids Res等期刊发表。

    x
  • 秦钧/主任

    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

    报告题目:临床蛋白组学的应用

    内容简介:
    临床蛋白组学要在临床上用起来,要解决哪些技术,理念,监管的问题。2. 单细胞转录组学对蛋白组学的冲击。3. 基础蛋白组学研究和临床蛋白组学的区别。做基础研究的科学家要学习临床思维,才能实现bench to bed 的转化。4. 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生命组学有没有整合的必要,怎样合理地整合?

    专家简介:
    秦钧教授是世界上少数几位将质谱仪设计、蛋白质组学方法开发、生物信息学、生物学及临床应用纳入同一个研究项目的学者之一。前期在蛋白质复合体,DNA损伤修复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归国后,设计和建设“凤凰工程”,建立当时国际上最高效的蛋白质组扫描平台,开发建设了国际上第一个一站式蛋白质组学数据分析云平台,培训中国蛋白组学技术力量,实现凤凰中心助力中国和世界的蛋白科学研究。设计中国人类蛋白组计划技术路线,绘制了首个弥漫型胃癌的蛋白质组地形图,在国际上第一个实现只用蛋白组学数据实现与生存预后和化疗敏感性相关的分子分型,奠定蛋白组学肿瘤分析的研究流程;率先开展并建立覆盖个体内及个体间差异和生理性波动的人尿蛋白质组定量参考范围,将尿蛋白组应用到疾病和大健康相关研究。以责任作者身份在Cell、Nature Biotechn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期刊发表系列文章。创建谷海天目和松果天目生物科技公司,开始临床转化蛋白组学驱动的精准医疗成果。

    x
  • 郭天南 教授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报告题目:甲状腺结节诊断仍然是一大挑战:人工智能定义基于蛋白质的甲状腺结节良恶性诊断。

    内容简介:
    传统的蛋白质组学分析有一定的局限性,这种检测方法需要大块组织样本,如果组织样本质量小,就无法实现检测工作。
    在此次研究中,科研人员加入压力循环技术(pressure cycling technology,以下简称PCT),可以实现在微量组织样本上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具体来说,研究人员基于1724例石蜡包埋(FFPE)的甲状腺组织,建立了基于19个蛋白质生物标志物的神经网络模型,结果表明,该模型在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判断准确率超过91%。
    为了验证这个神经网络模型的性能,研究人员在回顾性收集的FFPE样本和前瞻性收集的FNA样本中进行验证分析。首先,对来自中国三个中心的288个FFPE甲状腺样本对模型进行测试,其结果的准确率为89%。为了真实模拟临床应用,团队又另外从新加坡、中国的12个临床中心采集了294份FNA样本,对模型进行进一步验证,验证结果准确率为85%。

    专家简介:
    郭天南,博士,2006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临床医学七年制,同时获得武汉大学生物科学双学位。2012年获得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士学位。2012-2017年在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Ruedi Aebersold 教授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2017年初在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儿童医学研究所ProCan任Scientific Director,肿瘤蛋白质组Group Leader,悉尼大学医学院兼聘高级讲师。 2017年8月加入西湖高等研究院任研究员。长期从事蛋白质组学相关研究,并将其应用于大量的临床样本(包括甲状腺癌、前列腺癌等),结合人工智能探索生物标志物。

    x
  • 田瑞军 教授

    南方科技大学化学系

    报告题目:集成化蛋白质组学技术及其生物医药应用

    专家简介:
    田瑞军博士,南方科技大学化学系终身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8年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得分析化学博士学位,同年加入加拿大渥太华系统生物学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2010年加入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和西奈山医院继续博士后研究。2014年起受聘南方科技大学化学系副教授(研究员),并于2020年晋升终身正教授。致力于蛋白质组学的方法学和应用研究,并在细胞信号转导和肿瘤微环境等生物医学方向开展应用研究。已在国际主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近百篇,其中以责任作者在Nature、Nat. Commun.、PNAS、Mol. Cell. Proteomics、Anal. Chem.、Angew Chem.等上发表文章60余篇,作为客座主编发表专刊一部。

    x
  • Prof. Oliver Fieh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 West Coast Metabolomics Center

    报告题目

    内容简介:
    In the first phase of metabolomics research, tools were only used for hypothesis-generating science. Often, analytical ‘features’ of mass/retention time signals were mistakenly used as surrogates for genuine metabolites or exposome compounds. Today, this phase is over. Preclinical and clinical researchers rightfully expect that only repeatable and robust metabolites are reported, and that most focus is spent on full coverage of the metabolome. Unknown metabolic signals should only be reported if they are reported in validated, standardized assays, quantified along a suite of internal standards, and comparable across multiple organs and studies.
    At the UC Davis/ThermoFisher Center of Excellence in Clinical Metabolomics, we have developed ultra high-throughput, validated methods for clinical cohort studies. We exclusively use 96-well plate assays for extractions with 30-76 stable isotope internal standards, 6-minute cycle time chromatography in both electrospray modes, and account for all metabolite signals using our new LC-BinBase comprehensive and automated database approach. These technology advancements will be highlighted along with quality control measures and agglomerated results from human cohort studies.

    专家简介:
    Prof. Oliver Fiehn has pioneered developments and applications in metabolomics with over 400 publications to date, starting in 1998 as postdoctoral scholar and from 2000 onwards as group leader at the Max-Planck Institute for Molecular Plant Physiology in Potsdam, Germany. Since 2004 he is Professor at the UC Davis Genome Center, overseeing his research laboratory and the satellite core service laboratory in metabolomics research. Since 2012, he is Director of the UC Davis West Coast Metabolomics Center, supervising 40 staff operating 19 mass spectrometers. To focus on large cohort studies and translational metabolomics, he has added the ThermoFisher Center of Excellence in Clinical Metabolomics at the UC Davis clinical campus in Sacramento, CA.

    x
  • 朱正江/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报告题目:基于质谱的代谢组学:从代谢物鉴定到代谢流分析

    内容简介:
    代谢组学技术主要研究生物体内小分子代谢产物的含量和动态变化规律,同时探索其与生命活动的内在联系,是在组学层面研究代谢稳态、紊乱和代谢调控机制的重要技术手段。稳定同位素示踪的代谢流技术将稳定同位素引入生物体系,通过监测下游代谢物质量数变化和同位素分布,从而推断代谢的动态变化情况。基于高分辨质谱的非靶向代谢流组学技术,能够获得所有代谢物经过稳定同位素标记实验之后产生的复杂质谱数据,然后在整个代谢组的范围内,对代谢反应的过程进行动态表征, 但是在数据分析和定量表征方面存在巨大的技术挑战。在本报告中,我们结合了基于MetDNA技术的大规模代谢物注释和靶向提取的技术优势,开发了非靶向代谢流组学技术MetTracer,能够对稳定同位素标记实验产生的数据进行高覆盖、高灵敏、高准确性的数据处理。同时我们还应用非靶向代谢流组学技术MetTracer,在系统层面上揭示了果蝇衰老过程中发生的代谢稳态变化规律。

    专家简介:
    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研究员、课题组长,获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项目(2020)和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2014)等人才项目支持。2006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2011年博士毕业于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 (UMass-Amherst),2011-2013年曾在美国加州斯克利普斯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13年底回国加入中科院。有超过15年从事质谱技术和代谢组学研究的经历,已在Nature Communications、Analytical Chemistry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70余篇论文,引用超过6000次,H指数40。课题组发展的多项代谢组学和脂质组学软件,如MetDNA、AllCCS、Lipid4DAnalyzer等在国内外受到了广泛关注和使用。课题组主要发展基于质谱的代谢组学技术和复杂疾病的代谢调控机理研究,特别关注衰老和衰老相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详细见课题组网页链接:www.zhulab.cn。
    朱正江研究员目前兼任中国生物物理协会代谢组学分会秘书长、中国质谱学会理事、中国细胞生物学细胞代谢分会理事等;同时兼任Nature出版社Communications Biology和Genomics, Proteomics & Bioinformatics等杂志编委。

    x
  • 郑亮/研究员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

    报告题目:肿瘤代谢表型与临床转化

    内容简介:
    肾细胞癌是泌尿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中线粒体-缺陷型肾细胞癌属于预后极差的亚型,然而目前具有筛查/诊断功能的标志物仍是空白。前期我们发现线粒体功能缺失与TET在临床代谢研究发现,琥珀酸型修饰代谢物可在线粒体-缺陷型肾细胞癌患者中实现筛查和监测。其机制主要由GGT-DPEQ2轴产生,为该型肿瘤的早筛早诊提供新方案。

    专家简介: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研究员、课题组长。上海市教委东方学者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双百人,天津大学学士,英国Strathclyde大学博士,英国(Cancer Research UK)肿瘤研究所博士后. 长期从事线粒体功能缺失导致的代谢重编程,肾脏肿瘤代谢和肿瘤致病机理,特别是Fumarate Hydratase, Succinate Dehydrogenase突变型肾细胞癌。目前在肾细胞癌的血液小分子诊断有新的发现,临床效果较好。

    x
  • 黄光明/教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报告题目:基于原位质谱分析的单细胞代谢组学技术

    内容简介:
    与单细胞基因/转录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相比,单细胞的代谢组学的发展相对迟缓。面向单细胞代谢组学分析的诸多技术难点,我们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建立了感应电喷雾质谱分析平台,在传统纳升电喷雾喷针的针尖上集成了膜片钳取样、快速原位分离和极小流速电喷雾离子化。最终,实现了活体单个神经元细胞中代谢物的质谱鉴定以及神经递质的代谢通道研究,并将其应用到血液等生物样品的直接质谱分析研究中。

    专家简介:
    黄光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1及2004年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获分析化学学士和硕士学位,2007年在清华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2-今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任教。2013年入选中组部第四批“青年千人计划,2020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资助。研究领域为质谱分析及其在化学、生命科学等领域的应用,在单细胞代谢组学的方法学开发及其在代谢调控领域的应用方面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及科技部重大研发计划子课题等研究项目。

    x
  • 孔子青

    杭州凯莱谱精准医疗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报告题目:基于代谢组学技术的疾病早期风险预测生物标志物开发

    内容简介:
    近年来代谢组学(metabolomics 或 metabonomics)技术开始得到学术与工业界广泛的关注,由于先进的精确质量数仪器的发展、大数据挖掘算法的开发及基于生化通路的生物统计学的进步促进了代谢组学技术的发展。 其中小分子代谢物的准确鉴定一直是基于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的代谢组学技术发展的一个瓶颈。凯莱谱利用精确质量数的高分辨质谱仪开发了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非靶向代谢组学平台,并打通了下游标志物开发、验证和试剂盒生产报证的路径。本次报告将介绍凯莱谱技术平台的优势和生物标志物转化路径。

    专家简介:
    孔子青博士,于2017年回国加入杭州凯莱谱精准医疗检测技术有限公司,现任公司多组学中心高级总监,杭州医学院特聘副教授,浙江省分析测试协会会员。近年来,申请人一直主要研究方向为代谢组、多肽合成与代谢谱研究,在核酸和多肽代谢物鉴定方法开发、代谢机制研究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研究基础。曾先后主持瑞典Kempe基金会奖学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以及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申报人长期从事自身研究领域来已在Cell、Cell Discovery、Nucleic Acid Research等杂志上以主要作者发表20余篇SCI论文,引用超过1500余次。

    x
  • 阮松林

    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农作物(生态)研究所

    报告题目:水稻蛋白质组学

    内容简介:
    蔗果四糖(nystose)可以提高水稻幼苗主根的耐寒性。蔗果四糖通过提高RSOsPR10水平促进水稻初生根的生长,冷胁迫诱导的水稻根系RSOsPR10水平的变化受茉莉酸、水杨酸和脱落酸信号通路的调控。此外,以RSOsPR10启动子为诱饵序列,通过酵母单杂交筛选得到MYB2、ICE等参与冷胁迫相关的转录因子,这为进一步揭示蔗果四糖调控水稻根系对冷胁迫的响应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

    专家简介:
    阮松林,博士,研究员,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农作物(生态)所所长,主要从事植物蛋白质组学、中药材种苗繁育与生态栽培、植物免疫诱抗机制研究及产品示范推广工作,现为中国植物蛋白质组工作组副组长兼理事,中国生物农药与生物防治技术战略联盟理事,杭州市助推乡村振兴科技专家库成员。美国蛋白质组学研究、食品化学等杂志论文审稿专家。

    x
  • 凌志强

    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浙江省肿瘤研究所

    报告题目:基于蛋白质磷酸化修饰组学的Herceptin对胃癌的治疗作用机制研究

    内容简介:
    磷酸化是细胞中蛋白质活性的重要调节机制。各种癌症的研究报告了激酶的扰动,导致癌蛋白和抑癌蛋白异常磷酸化。在本研究中,我们对Herceptin治疗HERE-2阳性胃癌细胞样品进行了磷酸化蛋白质组学定量分析。使用这些数据,我们采用了生物信息学分析来识别异常的信号通路,试图了解Herceptin治疗HERE-2阳性胃癌细胞的潜力。

    专家简介:
    凌志强研究员,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浙江省肿瘤研究所所长/实验研究中心主任,入选浙江省卫生领军人才、浙江省“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浙江省新世纪 151 人才工程重点层次人才等。Gastric Cancer等期刊学术编委,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标志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胃肠病学专业委员会常委、浙江省抗癌协会肿瘤标志物专委会副主委、浙江省数理医学学会新型生物标志物专委会主委等。第一完成人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和第二完成人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1 项。

    x
    x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