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全球仍然并长期面临着癌症危机。

面对危机,中国政府也设立了“健康中国2030”抗癌的目标。健康中国战略指出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2030年,要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

当然,新一代的靶向药物等正在替代以化疗为主的治疗方式,使得数以万计的病患等到了更好的治疗方案。不过,我们离一个无癌的世界仍有一些距离。幸而目前相当多国家的政策制定者、科学家、商业界代表都正在联手探索通往无癌世界的路径。

在由防癌抗癌总裁圆桌会、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联合举办,赛默飞世尔科技(以下简称:赛默飞)承办的中美精准医疗高峰论坛(以下简称:峰会)上,来自中美两国政府、学术以及业界的代表对无癌世界进行了展望。

协同合作加速临床转化

经过几十年的研究,科学家们越来越深刻地了解导致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以及转移的原因:基因变异,而且患同一种癌症的不同病人基因变异情况也存在差异。因此要有效治疗癌症,必须进行个体化的精准治疗,既“精准医疗”。

简而言之,每个癌症病患只服用对其癌细胞有“攻击”性的药物,而避免服用那些已经对其癌细胞失效的药物。

事实上,即便该领域的科学研究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但对于大多数癌症患者而言,使用精准医疗还没有成为日常癌症治疗方案的一部分。因此我们需要整合精准医疗生态圈的力量将大量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运用。

来自百时美施贵宝公司(BMS)的全球首席医疗官Joseph Eid博士认为,医疗企业是精准医疗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精准医疗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话题,并且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突破。精准医疗的系统方法不仅可以更好发现药物,帮助我们实现良好的治疗结果,同时也是验证药物有效性的通道和运行机制,加速政府批准药物上市。

“这样的循环很有意义,最终造福并治疗患者”,Joseph Eid 博士表示。

同时,他也认为,医疗事务部门也要积极参与其中,期待精准医疗的费用最终实现国家报销,造福患者。

预防抗癌抵抗未来风险

除了治疗癌症的研究之外,预防癌症也相当重要。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新公布的数据表明,每年有880万人死于癌症,大多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许多癌症病例诊断过晚。即使在具有良好的卫生系统和卫生服务设施的国家,许多癌症病例是在癌症晚期才得到诊断,治愈的希望很渺茫。

准确的早期诊断可帮助病人在发病的早期阶段检出癌症,这意味着更有效、更简单、费用更低的后续治疗。在高收入国家开展的研究表明,癌症早期诊断的治疗费用比晚期诊断的治疗费用低二至四倍.

中美荷美尔肿瘤研究院院长董子刚教授就强调了“癌症预防”的重要性,并认为需要利用超级电脑来找到新的化学成分进行临床实验。

另外,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刘远立教授则表示,中国会进一步加强医疗系统在精准医疗的购买力,因为精准医疗可以提供更多的价值。他还表示建议考虑建立包括养老中心在内的全生命周期模式的健康中心。

事实上,刘远立教授强调的方式正符合当下中国健康的需求。目前,约22%的全球新发癌症病例,27%的癌症死亡病例发生在中国。随着中国人口结构的老龄化等趋势变化,这些都将严重威胁中国人口健康以及中国医疗保障系统。因此,预防成为了抗癌行动中重要一环。

合作取胜

面对全人类共同的“敌人”,不论是在治疗或是预防癌症的工作中,各国政府的合作显得至关重要。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全球健康中心北京办事处主任Matthew D. Brown 博士就强调了中美两国之间的合作的重要性。

“我们去年有100项赠款都是放在中国的,帮助两国进行联合研究,共同发表了200多篇论文。并且相关专利都是通过合作完成。通过两国合作,这样可以让更多研究者一起完成研究并且超越现有基础研究,触及更多的临床研究和更多的领域”,Matthew D. Brown 博士说。

中美两国的环境并非一致。“中国人口数量巨大,并且中国的医护体系有大的三甲医院集中收治患者,这给研究机构带来的机会与美国是不一样的。中美双可以取长补短,进一步加快癌症相关研究,用更多的治疗方式服务患者。当然,我们还需要一个完善的质控来保障样本的有效性。”

Joseph Eid 博士也非常支持多方一起合作,推进相应治疗方案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他表示,中国加入药物研发早期阶段能够带来更多的进展。

正如董子刚教授,他所在的中美荷美尔肿瘤研究院决定在中国设立一个分院。他表示,癌症是中美两国共同面临的挑战。只有通过推进科学的癌症研究,才能更好造福两国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