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技术与数字革命发展的浪潮下,精准医疗产业近年快速崛起。这一方面得益于医学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临床应用。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进步以及政策的完善也进一步推动了精准医疗的发展。在未来的医疗诊治模式中,技术与制度如何在临床应用中平衡发展?数字健康体系对病人的诊断与分析是否可靠?病人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性如何保障?

精准医疗进一步的发展,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在赛默飞世尔科技(以下简称“赛默飞”)承办的中美精准医疗高峰论坛(下简称“峰会”)上,赛默飞全球首席科学官Alan Sachs博士,与来自中美两国的多位顶尖研究学者和市场投资人进行对话,共同探讨当前数字应用对中美健康医疗事业的深远影响。

数字健康赋能医疗新形态

基于精准医疗,医生可以通过病人身上包括基因在内的多种信息进行分析,及时向病人提供诊疗建议。随着医疗行业和互联网的结合不断深入,数字革新为精准医疗带来了独有发展机会,显著提升了诊断的效率。Alan Sachs博士以罕见病诊断举例,“过去需要7年时间诊断一个罕见病,在精准医疗技术的帮助下,仅5天就可以做到。”

通过加强数字技术应用,促进精准医疗从临床转化始终离不开政策层面与学术研究的协同发展。国家卫计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研究室前副主任杨洪伟博士,在峰会上表示:“大数据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技术特征之一,而技术革新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政策研究的逻辑。在传统的政策分析里,确定一个政策问题需要通过建立模型、确定样本、采集数据、检验假设,最终做出政策建议。而大数据的应用,让我们可以直接从数据里了解总体状况和问题。”

同时,医学人工智能被业内专家视为数字健康的下一个风口。拥有多年医疗创投经验、丹麓资本的创始合伙人苏震波博士认为,如果能将不同渠道的信息孤岛链接,一起开发临床应用方面的人工智能,将成为热点投资领域。“中国的卫生体系和美国不同,中国对医生的需求量非常大;另一方面,大城市医院的门诊患者过多,医生长期高负荷。人工智能能在这两个领域为医生提供帮助,为精准医疗赋能。”

数据规范性亟需完善机制

在中国,健康大数据在质量的精确性、来源的规范性、使用的安全性等方面,仍存在不同程度的技术与标准壁垒。不过,随着电子病历、可穿戴设备、传感器、物联网的大规模投入使用,可以帮助相关人员更好的实现数据信息的有效记录、追踪和管理,并且通过大规模数据研究为特定人群寻找到更好的治疗方案。

上海生物信息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李亦学教授在峰会上介绍了上海政府在相关领域的努力。上海通过推进各级医院的数据信息收集工作,上海已拥有世界上较大规模的临床病历数据。

据了解,上海生物信息技术研究中心是中国第一个以推动中国生物信息学数据共享为目的,专业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生物信息研究和数据库建设、生物信息学软件开发的机构。

不过,李亦学也特别指出,目前数据还存在着信息归属权的问题。“这个数据,是属于患者、医院还是政府?这个界限较为模糊。使用数据相关在伦理上还存在挑战。”

实际上,医疗数据在全球都面临着相似的障碍:医疗数据的敏感性和所有权,限制了大数据所要求的高质量聚合信息的收集。如美国医院对患者隐私有严格的保护规定,数据难以流通开放给第三方公司。

不过,“脱敏后”的基因数据对临床应用意义重大。当然,这一切需要在大数据基础上的分析,才能得出更贴切病患实际的结论,更好的实现个性化的精准医疗。

因此,一个由监管部门牵头、多方参与的健康医疗领域开放创新平台尤其重要。“我们需要统一规划,例如通过设立专门的委员会,由研究学者和希望使用数据的人向之提出申请。”李亦学教授说。

同时,赛默飞世尔科技临床测序部门肿瘤学信息和软件主管Seth Sadis博士,在峰会上介绍了数字健康医疗在美国产业化的进展。分子诊断技术在癌症诊治研究领域的重要性,近年愈加受到关注;另外,综合的分子分型方法也为美国医院带来了新的调整。

“谁来驱动其中的数据分析?越来越多数据分析公司也开始意识到,这些信息不仅具备研究价值,也有广阔的商业应用前景,精准医疗的发展方兴未艾。”Seth Sadis博士说,“纵观全球,电子病历,实验室管理系统等都在逐步走进更成熟的应用场景。数据分析正在改变健康产业,精准医疗已经进入了一个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