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热爱 所以坚持

对话复旦大学董爱武教授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生物化学系主任

 

作为一名女性科研者,我觉得女孩子的能力并不比男孩子差。只要对科学感兴趣,对科学投入,它会牵引着你一直去往更深的地方,脑子里常常转的就是如何突破瓶颈,不断创新。

第一次见到董爱武教授,她静静地坐在那里,给人一种「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纯净和清明感。而当聊起科研,董教授的眼里闪耀起了光芒,散发出了「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的坚守和毅力。

「作为一名女性科研者,我觉得女孩子的能力并不比男孩子差。只要对科学感兴趣,对科学投入,它会牵引着你一直去往更深的地方,脑子里常常转的就是如何突破瓶颈,不断创新。」

当被问到作为女性科研者,在这条道路上遇到过哪些困难时,复旦大学植物科学研究所所长和生物化学系主任董爱武教授给出了这样的回答。

我们常常觉得女性科研者在职场中可能会遇到诸多困境,而董教授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和科研经历,诠释了如何打破困境——「因为热爱,所以坚持」

一 模仿——引水方知,开源不易

1996年,刚刚获得北京大学生物化学硕士学位的董爱武,来到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工作,当时她主要的工作就是带本科生做生物化学实验。

基础研究与老百姓的距离并不遥远,许多研究的发现都切实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但即使认识到这一点,在25年前,坚持做基础研究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董爱武教授虽有着良好的理论知识,但刚开始着手科研也无从起步。于是,她开始大量阅读国内、国外文献,尝试模仿前人开展一些科学研究工作。

然而模仿的道路也并非一帆风顺,在研究一个水稻全新蛋白的功能时,董爱武教授犯了难。蛋白定位实验需要用到一种叫 Confocal 的设备,然而当时复旦没有,上海其他单位也没有,研究没办法继续下去。此时,恰逢一位法国同行来复旦访问,提到他们法国实验室就有这种设备,惊喜之下她立即请法国同行帮忙,并在一个中法合作项目的支持下于1999年赴法国短期工作,实验才得继续。

2000年,董爱武开始攻读在职博士,期间多次来往于中法,「国内能做的实验我就国内做了,不能做的才到法国去做,而且法国那边对植物生理、细胞生物学都很擅长,与我们有很好的互补」。这一合作,就是 20 多年。

「我们一定要让自己强大起来。」初期科研的不易让董教授坚定了决心,「我们还要创新,一定要去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东西,追上甚至赶超国外的脚步!」

二 突破——破茧成蝶,独立创新

聊起近20多年来从模仿者到创新者的经历,董教授扬起了嘴角,「很有趣,很快乐。基础研究并非大家想象中那么枯燥,它开放、自由、具有探索性,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而一旦产生结果,又能支持很多实践应用,为老百姓带去很多益处。」

令人欣慰的是,实现这一愿望,董教授没有等待太久。

20多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翻天覆地的变化,设备的完善度、经费的充裕度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从需要模仿国外研究并借助其先进仪器设备,到后来只需要短期到国外进行关键数据的采集分析,近10年所有实验已经可以完全在国内完成,设备上的阻碍已不复存在,而且国内的很多设备比国外先进,以至于我们还帮国外同行做一些他们无法做的实验。

但科研无坦途,凡是创新,皆有挑战。

「没有人时时刻刻有新的点子」,每三到五年董教授也同样会遇到瓶颈,但她却这样说:「因为我真的很喜欢我所做的东西,这种在瓶颈处的挣扎反而会成为一种激励,让我牟着一股劲去挑战自己,努力做出新的东西来。」

正是凭着这一份「喜欢」,从模仿到突破,她带领团队开创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创新研究之路,在植物表观遗传学方向取得了一些成就,包括染色质组装与重塑调控植物细胞分裂和生长发育的分子机制,组蛋白甲基化修饰及其识别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分子机制等等。这些科研成果看起来遥远,但绝非「空中楼阁」,例如董爱武教授团队发现的一个组蛋白甲基转移酶,在水稻里过表达竟然可以增加水稻的产量以及抗旱能力,这对改善粮食产量有重要意义。在董教授眼里,高大上的科研,也要接地气。

饮水思源,走到今天,董爱武教授坦言有许多要感谢的人——「我硕士是生物化学方向,是法国科学研究中心(CNRS)的沈文辉教授和中国科学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的黄海研究员带我走入了植物遗传学和细胞生物学的大门,是在与他们的合作中,学会了植物遗传学和细胞生物学的研究方法。我一直是在工作中不断学习,这得益于跟复旦同事的密切合作,复旦有很多优秀的科学家,在学习计算生物学、结构生物学及进化生物学方面给我很大的帮助和支持。」

三 传承——历经千帆,以爱守护

源自内心的热爱,加上家人一直以来的支持,在科研的道路上,董教授从不觉得自己有什么特别的困难,但是看着周围同道以及学生们一路走来,她对女性科研者面临的压力感同身受——「她们的天赋并不比任何人差,然而科研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尤其是基础研究,对创新的要求非常高,挑战更是一浪接一浪,很容易让人气馁。加上付出和回报的不平衡,家庭的负担等因素,想做好科研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她相信,当今时代,一代更比一代强,年轻人是未来的希望,他们会做的更好。

学生们心中亦师亦友的董老师,用自己对科研的热爱和实际行动影响着每一位学生——董教授的实验室很自由,20多年的科研经历让她明白,很多时候灵感来自于一瞬间,所以有的时候当实验停滞,董教授会让学生们多加思考,避免机械的重复,甚至鼓励学生出去散散心,寻找灵感,换个角度思考。这样独特的教学方式有效推动了学生们的实验开花结果。

董教授要求学生们树立实事求是的科研态度,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敢于挑战科学前沿,具有团队合作精神,整个科研过程中总是倾囊相授。当遇到自己不擅长的问题时,董教授则会亲自带学生向复旦优秀的科学家同事或朋友学习。

「科研不是一切。」董教授并不像电视剧中的女科学家那样一件白大褂周一穿到周五,她热爱科研,也热爱生活,热爱时尚,「我会跟实验室里的女孩子们说,这个世界很精彩,不要把所有时间都用在工作上、科研上,要去谈恋爱,要去锻炼身体,做到工作生活两不误,把生活摆在第一位,做一个鲜活的、真实的、接地气的女性科研者。

董教授欣慰地表示,现在的年轻女性其实十分优秀,很多女性科研者肯吃苦,愿意做,也有着明确的目标,实验室团队的女学生们在实验的各个环节都有着非常出色的表现。

在是否要选择科研这条路的问题上,董教授呼吁仍要理性看待,不能全凭一腔热忱,「要走这条路,需要平衡自己的生活需要和精神追求,如果明确自己想做科研,喜欢做科研,那就放心大胆的去做,不要被前路可能的困难吓住,其实科研中遇到的困难,做别的工作可能一样会遇到。像我走到今天,回过头看看,觉得其实也没有什么,不是么?」

夏瑜博士对此深有感触——她最初决定回国创业,也曾面对部分周遭亲朋的不解。已为人母,在女儿成长的关键阶段,陪伴成长是否更重要?作为一名女性,为什么在生活舒适还要再去折腾所谓的事业?在公司成立早期的融资上,她更曾一度在公司价值和市场认可之间怀疑过自身……

四 感悟——初心犹在,不负韶华

回望过去的20多年,虽然基础研究充满挑战,但董教授直言从未有过哪怕一瞬间想过放弃。在她看来,做科研很多时候都是不知不觉就投入其中,因为一直有新的东西,一直有很多优秀的同行比你做得更好,因此作为科研者永远只会感到谦卑。也正是因为看到那么多优秀的人在从事这个行业,能够激发你不断去学习,永远在追赶。

对于那些正在或者将要迈入科研的女性,董教授表示:「想要做科研的女性朋友,只要你热爱,那么它对你的吸引,你一定会无法抵抗,你也一定能坚持下去,创造属于你独一无二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