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ermo Fisher Scientific
热情如火
对话吴姗教授「一个年轻有为的90后科学家」
吴姗教授,便是年轻女科学家熠熠生辉的代表。25岁时,她就以第一作者在全球三大科学顶刊之一 《Nature》 上发表了《Diverse roles of assembly factors revealed by structures of late nuclear pre-60S ribosomes》 的研究论文,要知道,这可能是很多研究者毕生不可企及的成就。
90后自信、开放、包容、追求个性,她有着大多数90后的特点,但又多了一份坚韧、踏实、沉着。作为90后年轻科学家中的“她”力量,吴姗教授代表着新一代的学者,在科研的大浪淘沙中激起「滔天后浪」,也为年轻女性科学家的发展树立了榜样。
2023年的诺贝尔奖名单上,有两位杰出的女性科学家脱颖而出——卡塔琳·考里科荣获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而安妮·吕利耶则荣获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这表明了在科研舞台上,新一代的年轻女性科学家正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继承着这份坚韧与热血。
吴姗教授,便是年轻女科学家熠熠生辉的代表。25岁时,她就以第一作者在全球三大科学顶刊之一 《Nature》 上发表了《Diverse roles of assembly factors revealed by structures of late nuclear pre-60S ribosomes》 的研究论文,要知道,这可能是很多研究者毕生不可企及的成就。
90后自信、开放、包容、追求个性,她有着大多数90后的特点,但又多了一份坚韧、踏实、沉着。作为90后年轻科学家中的“她”力量,吴姗教授代表着新一代的学者,在科研的大浪淘沙中激起「滔天后浪」,也为年轻女性科学家的发展树立了榜样。
热情如火,是她的科研底色,犹如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布。她的每一次实验都是一次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每一次突破都是一次对科学的热烈拥抱。
科研之路充满坎坷和挑战,但吴姗教授甘于踽踽前行。她是实验室里的「多巴胺女孩」,充满了活力和激情,像一颗充满能量的原子,时刻迸发着创造力和热情,用热血和活力书写创新故事。
一路披荆斩棘 坚信分秒必争
2022年8月2日,对吴姗教授和她所在的湖北大学来说,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这一天,吴姗教授所属的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以及省部共建的生物催化与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团队,与浙江大学医学院郭江涛教授团队以及杨帆教授团队合作,共同完成了“Structures and mechanisms of the Arabidopsis auxin transporter PIN3”(拟南芥生长素转运蛋白PIN3的结构和机制)的研究论文,成功发表在《Nature》杂志上。
这个研究成果在领域内被视作植物生长素极性运输研究的重大突破,解决了植物向性这一个经典科学难题中的关键一环,为人们进一步调控生长素极性运输奠定了研究基础。
这一重大成就不仅照亮了吴姗教授的科研生涯,也为湖北大学创造了历史性的辉煌——这是湖北大学首次以通讯单位在《Nature》发表的研究论文。
而这已不是吴姗教授领导的冷冻电子显微镜平台第一次在国际顶刊中崭露头角。据了解,该平台已在《Nature Microbi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国际顶刊发表8篇论文成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研成果高产背后,离不开高精尖设备的「神助攻」。吴姗教授坦言,「一方面归因于PI老师们研究课题的创新与科研工作的努力,另一方面则有赖于赛默飞电镜平台的卓越性能以及公司专业团队的技术支持,总能及时帮助我们解决问题,保证电镜平台稳定高效运作。这两点是我们电镜平台持续产出高质量成果的原因」。
科研路是一条试错之旅,坎坷曲折。科研者常常需要在经历9999次错误后,才有机会一窥科学真相的面纱。每位科研者都在追求千万分之一的「可能」,这种「可能」不仅是对命运的挑战,也是考验个人幸运的冒险。
乐观的心态不仅让吴姗教授幸运多了一份,也让她的团队收获了更多的成果。三年前,吴姗教授亲自参与了湖北大学电镜平台的建设,但由一个使用者转变为建设者的过程并不容易。幸运的是,在北京大学高宁教授和清华大学雷建林教授的帮助下,吴姗教授开始全身心地参与了平台建设的各个方面,也因此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除了披荆斩棘,科研也是分秒必争。吴姗教授回忆,团队的研究成果在《Nature》发布的当天,中科大某个团队也在同一天发布了与其类似的研究相关成果。在科研领域,谁能率先发表成果,通常会获得更多的认可和影响力。「如果我们稍微拖延了点时间,或许我们的成果就不会在《Nature》上发表了」。
爱笑的女生运气不会太差。在乐观女孩吴姗看来,心怀乐观,积极向上就一定会得到好的结果。保持对美好愿景的追求,终有一天,她这位历经披荆斩棘的科研者,就能在瞬息万变的科研竞争中,脱颖而出。
元气满满的「多巴胺女孩」
吴姗教授是个怎么样的人?
「乐观」「开朗」「爱笑」「正能量」……在别人对吴姗教授的评价中,这些是高频词。
正因为吴姗教授自信积极的性格,让她的科研之路也充满了「多巴胺」。
吴姗教授本科学的是生物和化学,那时的她更偏爱化学,喜欢蹲守在实验室捣鼓各类有趣的实验。机缘巧合下,她误打误撞进了一个生物实验室,拿着研究成果参加了创新创业大赛,也让她爱上了生物学。
当时,结构生物学备受瞩目,其「所见即所得」的特性让吴姗教授领悟到科研是实实在在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2018年,她获得了清华大学的保研资格,成为了高宁教授课题组的一员。
她与生物的缘分就此展开。
如果不是那一次的误打误撞,如果不是突然对生物起了浓厚的兴趣,如果不是恰逢结构生物学正热,今天吴姗教授的人生或许走在完全不同的轨迹上。幸而,科研路上充满未知,只要心存乐观,全力以赴,那些「如果」终将照进现实。
热爱生物的吴姗教授,时刻保持向前的冲劲。她不会特意将科研与生活分隔开来,也不曾考虑如何在二者之间取得平衡。科研已经融入她的生活,如同进食和饮水一样自然,不可或缺。
吴姗教授热爱跑步,尤其喜欢夜跑。夜深人静,跑步是一种放松大脑的方式。做实验遇到瓶颈时,她会脱下白大褂,在校园里跑一跑,让大脑进入放空状态。「无意识地思考有时候能让我灵光一闪,找到新的思路或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已经下班的她如果在跑步途中经过实验室,她也会直接冲进实验室,埋头干起来。
科研带给吴姗教授极大的兴奋感,让她能够在科学世界里自由自在地做一个「多巴胺女孩」。
典型90后,推崇「开放与包容」
1991年出生的吴姗教授,身上具备90后的「典型标签」:开放、包容、有个性。她与其他同龄人相比,又多了一份坚韧、踏实、沉着。她能够灵活地扮演不同的角色性格,以应对各种多元化的环境和场合。
在职业环境中,吴姗教授是湖北大学电镜平台的技术负责人,经常需要与人打交道。在关键时刻,她需要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主动地争取团队所需的各种资源,如经费和科研支持。对她来说,在这些时刻,她外向的性格能够事半功倍。
然而,当在舒适圈时,她回归本性,做回踏实、沉着、内向的自己。此刻,她珍惜属于自己的宁静时光,能够轻松地放松自己,让思绪随意飘荡。
吴姗教授开放包容的性格在她的科研工作和生活中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她将这种特质转化为一种优势,使自己能够在不同领域和团队中融入,并取得成功。与不同背景和专业的同事合作时,她能够迅速建立联系,理解他们的需求,并找到共同点,这使她成为一个出色的团队合作者。开放性格也让她能够积极探索新领域和挑战复杂的问题。她不仅限于自己的领域,而是愿意跨界合作,寻找跨学科的解决方案。同时,她也能在个人空间中享受独处的时间,以平抚内心的紧绷情绪,梳理科研思路,让未来走的更加坚定。
甘于踽踽前行 也要耐住寂寞
吴姗教授在科研道路上的乐观奋进,宛如灯塔照亮了世界,让人们看到女科学家爆发的巨大年轻力量。她以女性独特的智慧和坚韧,在荆棘密布中闯出了一条奋发向前的生路。她就是那个在科学探索中不知疲倦的年轻女性,骨子里燃烧着对科研的热血和追求。
接下来,吴教授希望科研工作不仅仅是理论上的突破和创新,而且也能够在实际中产生经济效益,有朝一日能够转化为实际应用,造福于人类。她建议年轻的研究者要去往一流科研平台,明确合适的研究方向,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耐得住寂寞的心。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每每在科研路上迷失方向时,吴姗教授的耳边都会会想起温斯顿·丘吉尔的一句话:“成功不是最终的,失败不是致命的:关键在于勇往直前。” 这句话如一盏明灯,为她照亮前行的方向,她也期待这盏明灯能够照亮更多像她一样的年轻科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