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tocols

介绍

系统概述

SuperScript™ III CellsDirect™ cDNA 合成系统是一种经过优化的试剂盒,可直接从哺乳动物细胞裂解物中合成第一链 cDNA,而无需先分离 RNA。裂解和逆转录在同一试管中进行,得到的第一链 cDNA 可直接用于克隆和 PCR。对于实时定量 RT-PCR,请参阅以下注释。
 
在传统的 RT-PCR 中,首先从细胞中分离出 RNA,这个程序非常耗时,会导致材料损失。使用 SuperScript™ III CellsDirect™ cDNA 合成系统,可在单管中将细胞裂解,并以尽可能少的操作量从裂解液中获得 cDNA,且无样本损失。添加 DNase I,以便在第一链合成前消除基因组 DNA。
 
该试剂盒已针对范围从10,000个细胞一直到单个细胞(通过系列稀释测量)的小细胞样本量进行了优化。使用 SuperScript™ III 逆转录酶确保从少量起始材料(少至 10 pg 总 RNA)中获得高特异性和高得率的 cDNA。
 
合成后,可通过 PCR 用特异性引物扩增第一链 cDNA,而无需中间有机提取或乙醇沉淀。
 
下图概述了相关程序:



diagram



对于从细胞裂解物中进行实时定量 RT-PCR (qRT-PCR),我们建议使用 SuperScript™ III Platinum® CellsDirect 两步法 qRT-PCR 试剂盒(货号11737-030 和 11737-038)或 SuperScript™ III Platinum® CellsDirect 两步法 qRT-PCR 试剂盒(含 SYBR® Green,货号11738-060 和 11738-068)。这些试剂盒包括专为实时定量 qRT-PCR 优化的试剂和方案。
 
试剂盒的优势

此试剂盒具有以下优势: 

  • 与在不同处理条件下生长的各种哺乳动物细胞类型相容
  • 单管形式尽可能地减少了试剂损失、样本损失和处理时间
  • 在第一链 cDNA 合成反应中使用总裂解物体积,从而用有限细胞数量提供更高得率,并允许检测罕见转录物
  • SuperScript™ III 逆转录酶具有较低 RNase H 活性和较高热稳定性,在第一链合成反应中产生高得率 cDNA,从而提高灵敏度并增强罕见转录物的检测
  • 生成优质 cDNA 以供在各种应用中使用,包括克隆和 PCR
  • 方案简单,所需时间少于2小时


SuperScript™ III RT

SuperScript™ III 逆转录酶是 M-MLV RT 的工程改造版本,降低了 RNase H 活性并提高了热稳定性。该酶可用于在高达 55°C 的温度条件下合成 cDNA,相较于其他逆转录酶,可获得更高特异性、更高 cDNA 得率和更多全长产物。
 
由于 SuperScript™ III RT 不会受到核糖体和转运 RNA 显著抑制,因此可用于直接从总 RNA 高效合成第一链 cDNA。此系统中的 SuperScript™ III RT 浓度经过优化,可从细胞裂解物中的总 RNA 合成第一链 cDNA。
 
RNA 对照品及引物


本系统随附的 RNA 对照品由 HeLa 总 RNA (10 ng/µl) 组成。本试剂盒随附的正向对照引物和反向对照引物根据人 GAPDH 基因设计,可产生 1.18 kb PCR 产物。

材料

运输及储存

试剂盒组分置于干冰上运输,并应储存在 -20°C 下。
 
试剂盒组分
货号 18080-200 提供用于25次反应的试剂。
货号 18080-300 提供用于100次反应的试剂。

组分 25次反应 100次反应
重悬缓冲液250 µl1 ml
RNaseOUT™ 重组核糖核酸酶抑制剂(40单位/µl)50 µl200 µl
DNase I (1 U/µl)125 µl500 µl
10X DNase I 缓冲液40 µl160 µl
25 mM EDTA30 µl120 µl
Oligo(dT)20 (50 µM)50 µl120 µl
10 mM dNTP 混合物25 µl100 µl
SuperScript™ III RT(200单位/µl)25 µl100 µl
5X RT 缓冲液*150 µl600 µl
0.1 M DTT50 µl100 µl
大肠杆菌 RNase H (2 U/µl)30 µl100 µl
HeLa 总 RNA (10 ng/µl)10 µl10 µl
正向对照引物 (10 µM)10 µl10 µl
反向对照引物 (10 µM)10 µl10 µl


* 5X RT 缓冲液成分:250 mM Tris-HCl(pH 值8.3,室温),375 mM KCl;15 mM MgCl 2
 
此试剂盒不包含 DNA 聚合酶。

裂解细胞

介绍

在此步骤中,您可以在重悬缓冲液或重悬缓冲液/裂解增强剂溶液中裂解细胞,并进行 DNase I 酶切以从样本中去除基因组 DNA。
 
细胞类型和密度

此试剂盒已针对小细胞样本量(从1个细胞到10,000个细胞不等)进行了优化。此试剂盒的性能已使用多种不同的哺乳动物细胞系(包括 HeLa、COS-7、293、Jurkat、CV1 和 K562)进行了验证。细胞可在各种条件和处理方式下生长。可以使用任何类型的培养容器。
 
我们建议每次反应最多使用10,000个细胞。较高数量的细胞可能会抑制逆转录,导致得率下降和/或得到截断的 cDNA 产物。请确保所有与细胞接触的溶液和仪器都经无菌处理。始终采用适当的无菌技术,处理细胞时在层流通风罩内操作。
 
所需材料

用户提供以下材料:

  • 裂解增强剂(可选;货号 11739-010)
  • 生长培养基中的哺乳动物细胞培养物
  • Coulter 计数器或血细胞计数器
  • 离心机(用于使细胞沉淀)
  • 预热至 75°C 的培养箱、水浴或热循环仪
  • 胰蛋白酶(仅适用于贴壁细胞培养)
  • 1X 冷磷酸盐缓冲生理盐水 (PBS),不含 Ca++ 或 Mg++
  • 0.2 ml 薄壁 PCR 管或96孔 PCR 板
  • 移液器

 

试剂盒中提供以下材料:
  • 重悬缓冲液
  • RNaseOUT™ (40 U/µl
  • DNase I,扩增级 (1 U/µl)
  • 10X DNase I 缓冲液
  • EDTA,25 mM
  • 可选:HeLa 总 RNA 对照品

裂解增强剂

我们建议在以下程序中使用裂解增强剂。裂解增强剂经过专门配制,可与此试剂盒搭配使用以促进细胞裂解。货号 11739-010 提供 1 ml 裂解增强剂和 10 ml 重悬缓冲液(更大容积的组织培养孔可能需要增加重悬缓冲液)。
 
对于组织培养孔中的细胞:临用前,制备重悬缓冲液/裂解增强剂的 10:1 溶液(例如 10 µl 重悬缓冲液对应 1 µl 裂解增强剂)。
 
所有步骤都应在冰上进行,试剂应在临用前冷却和/或解冻。 培养箱应预热至 75°C。
 
对照反应

对于对照反应,使用试剂盒中提供的 1 µl HeLa 总 RNA 而不是细胞裂解液。
 
裂解贴壁细胞或悬浮细胞
 
使用下列程序在大于24孔板板孔的容器中裂解贴壁细胞培养物。对于悬浮细胞,请跳过步骤 1-4,然后继续下面的步骤5。
 
  1. 加入足够的胰蛋白酶,覆盖组织培养皿、培养板或培养瓶中的贴壁细胞(例如,10 cm 培养皿使用约 1 ml;T75 培养瓶使用约 3 ml)。
  2. 在室温下或 37°C 培养箱内孵育5分钟。
  3. 在显微镜下检查细胞脱附情况。如果细胞没有脱附,请轻拍培养盘或培养瓶使细胞脱落,或延长细胞孵育时间,在显微镜下每分钟检查一次。
  4. 当所有细胞都已脱附后,加入含血清的培养基至最终体积为 10 ml(对于6孔和12孔板,加入 1X–2X 体积的培养基)。请注意,培养基必须含有血清才能使胰蛋白酶失活。
  5. 用移液管轻轻上下吸动以混匀细胞,然后将细胞悬液转移到离心管中。
  6. 以 200 x g 的设置对细胞离心5分钟使细胞沉淀。
  7. 吸出培养基,用 5–10 ml 1X 冷 PBS 洗涤细胞沉淀物。
  8. 以 200 x g 的设置对细胞离心5分钟使细胞沉淀。
  9. 吸出 PBS,将沉淀物重悬于 500 μµl 至 1 ml 的 1X 冷 PBS 中。轻轻混匀细胞溶液。
  10. 采集一小份的等份试液以确认细胞浓度为所需浓度。使用 Coulter 计数器以电子方式测定细胞密度,或者使用血细胞计数器室手动测定细胞密度。
  11. 使用冷 PBS 调节细胞密度,使其处在 1–10,000 个细胞/µl 范围内。再次对细胞进行计数,以验证细胞浓度。
  12. 向放在冰上的 0.2 ml 薄壁 PCR 管或 PCR 板孔中加入 10 µl 重悬缓冲液。然后加入 1 µl 裂解增强剂或 1 µl RNaseOUT™ (40 U/µl)。
  13. 将 1–2 µl 的细胞(<10,000 个细胞)转移至 PCR 管/孔中。

  14. 对照:对于对照反应,向 PCR 管或 PCR 板孔中加入 1 µl HeLa 总 RNA 对照品而不是细胞裂解物。

  15. 将管/板转移到预热至 75°C 的培养箱、水浴或热循环仪中,然后孵育10分钟。

  16. 对照:对于对照反应,孵育3分钟。

  17. 孵育后,短暂离心以收集冷凝液并继续进行 DNase I 酶切
 
组织培养孔中的重悬缓冲液用量
 
在组织培养孔中裂解细胞所需的重悬缓冲液或重悬缓冲液/裂解增强剂溶液的最低体积如下:

组织培养板的孔数
每孔的重悬缓冲液(或缓冲液/裂解增强剂)体积
24
100 µl
48
50 µl
96
10 µl



可能需要更大体积。细胞应完全被溶液覆盖。
 
在更大容积的组织培养孔中裂解细胞可能需要更多的重悬缓冲液。货号 11739-010 提供更多的重悬缓冲液,其中包括 10 ml 重悬缓冲液和 1 ml 裂解增强剂。

 
在组织培养孔中裂解细胞

注释:   将细胞接种于组织培养孔中,使 10 µl 重悬细胞达到所需的浓度。
 
对于组织培养孔中生长的贴壁细胞,执行以下裂解程序。
 

  1. 吸出每个孔中的培养基,用 1X 冷 PBS 洗涤每个孔。吸出 PBS。 
  2. 向每个孔中加入重悬缓冲液或重悬缓冲液/裂解增强剂溶液(建议;参见第4页)。有关用量,请参见第5页中标题为“组织培养孔中的重悬缓冲液用量”的表格。缓冲液应覆盖孔中的细胞。
  3. 将板放在冰上孵育最长10分钟。在此期间,定期轻拍培养板,并每 2-3 分钟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以了解其是否已脱附或爆裂。
  4. 10分钟后,用移液管轻轻上下吸动细胞,以使剩余的贴壁细胞脱落。如果细胞难以脱附,则将培养板在室温或 37°C 下额外孵育5分钟,定期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
  5. 对细胞进行计数或根据接种密度估算细胞密度(10 µl 应包含 <10,000 个细胞)。
  6. 将 10 µl 细胞悬液转移到 0.2 ml 薄壁 PCR 管或 PCR 板孔中。
  7. 对照:对于对照反应,向 PCR 管或 PCR 板孔中加入 10µl 重悬缓冲液,然后加入 1 µl HeLa 总 RNA 对照品。
  8. 向 PCR 管/PCR 板孔中加入 1 µl RNaseOUT™ (40 U/µl)。
  9. 将管/板转移到预热至 75°C 的培养箱或热循环仪中,然后孵育10分钟。
  10. 对照:对于对照反应,孵育3分钟。
  11. 孵育后,短暂离心以收集冷凝液并继续进行 DNase I 酶切

DNase I 酶切

在此步骤中,您可以用 DNase I 处理细胞裂解物以降解任何污染性 DNA。
 

  1.    将来自步骤15(裂解贴壁细胞或悬浮细胞)或步骤9(在组织培养孔中裂解细胞)的每个管/板放到冰上(参见“裂解细胞”),然后添加以下组分:

组分 用量
DNase I,扩增级 (1 U/µl)5 µl
10X DNase I 缓冲液1.6 µl
 
  2.    用移液管轻轻上下吸动以混匀,然后短暂离心以收集内容物。

 

  3.    在室温下孵育5分钟。 

 注释:   对于较大的样本量(>1,000 个细胞),可能会延长孵育时间(最长10分钟)。但是,孵育时间超过10分钟会大幅降低 cDNA 得率。

  4.    短暂离心,然后向冰上的每个管/孔中加入 1.2 µl 的 25 mM EDTA。用移液管轻轻上下吸动以混匀,然后短暂离心以收集内容物。

  5.    在 70°C 下孵育5分钟。

  6.    短暂离心并继续进行第一链 cDNA 合成。

第一链 cDNA 合成

所需材料
 
用户提供以下材料:

  • 预热至 70°C 的热循环仪
  • 移液器

试剂盒中提供以下材料:
 
  • Oligo(dT)20 (50 µM)
  • 10 mM dNTP 混合物
  • 5X RT 缓冲液
  • RNaseOUT™ (40 U/µl)
  • SuperScript™ III RT (200 U/µl)
  • 0.1 M DTT
  • RNase H (2 U/µl)

第一链 cDNA 合成
 
  1.    将来自 DNase I 酶切(步骤6)的每个试管放在冰上,然后添加以下组分:

组分 用量
Oligo(dT)20 (50 µM)2 µl
10 mM dNTP 混合物1 µl
 

  2.    用移液管轻轻上下吸动以混匀,然后短暂离心以收集内容物。
 
  3.    将试管在 70°C 下孵育5分钟。短暂离心试管以收集冷凝液。
 
  4.    将试管放在冰上2分钟,然后添加以下组分: 

组分 用量
5X RT 缓冲液6 µl
RNaseOUT™ (40 U/µl)1 µl
SuperScript™ III RT (200 U/µl)*1 µl
0.1 M DTT1 µl

    *对于阴性 RT 对照,使用 1 µl 无菌蒸馏水代替 SuperScript™ III RT


  5.    用移液管轻轻上下吸动以混匀,然后短暂离心以收集内容物。
 
  6.    将试管转移到预热至 50°C 的热循环仪内。孵育50分钟。
 
  7.    在 85°C 下对反应物灭活5分钟。
 
  8.    向每个试管中加入 1 µl RNase H (2 U/µl),然后在 37°C 下孵育20分钟。

注释:  如果您将在终点 PCR 中扩增短靶标 (<1.0 kb),则此步骤为可选步骤。
 
  9.    在冰上冷却反应物。
 
10.    将单链 cDNA 储存于 –20°C 下,或直接进行 PCR 扩增。

支持方案1 — 选择 PCR 酶

介绍

使用此试剂盒生成的第一链 cDNA 可直接用于 PCR 扩增而无需额外纯化。本部分提供了 PCR 和高保真 PCR 方案示例。

 
PCR 酶

对于扩增使用此试剂盒生成的第一链 cDNA,我们建议使用 Platinum® Taq  DNA 聚合酶扩增 < 1.0 kb 的靶标,使用 Platinum® Taq  高保真 DNA 聚合酶扩增 > 1.0 kb 的靶标。
 
Platinum® Taq DNA 聚合酶是重组 Taq  DNA 聚合酶与可在环境温度下阻断聚合酶活性的专有 Platinum® 抗体形成的复合物。在 PCR 循环中,其活性在 94°C 下的变性步骤后恢复,从而使 Taq DNA 聚合酶在 PCR 中实现自动“热启动”。PCR 中的热启动特性可提高灵敏度、特异性和得率,同时允许在室温下组装反应。使用 Platinum® 抗体有助于降低 PCR 优化要求、缩短反应设置和处理时间以及降低污染风险,因此可改善长达 5 kb 模板的 PCR 结果。
 
Platinum® Taq 高保真 DNA 聚合酶是重组 Taq DNA 聚合酶、热球菌属 GB-D 聚合酶以及 Platinum® Taq 抗体的混合物。Platinum® 抗体与 Taq  DNA 聚合酶形成复合物,可在室温下抑制活性,从而实现在室温下构建反应。活性在 94°C 下的 PCR 变性步骤后恢复,从而实现酶的自动“热启动”并可提高特异性、灵敏度和得率。
 
热球菌属 GB-D 聚合酶是一种具有 3’ 至 5’ 核酸外切酶活性的校正读码酶。Platinum® Taq  高保真 DNA 聚合酶的酶混合物保真度是单纯 Taq  DNA 聚合酶的6倍,且无需优化即可扩增广泛靶标大小范围(高达 12 kb)内的简单和复杂 DNA 模板。

  • 由于 PCR 是一种能扩增痕量数量 DNA 的强大技术,因此需采取所有适当的预防措施以避免样本污染。
  • 退火和延伸条件取决于引物 Tm,每种反应的退火和延伸条件应单独确定。
  • 如果 PCR 效率不高,则使用引物滴定法在 100 nM 至 500 nM(终浓度)范围内以 100 nM 增量重复该反应。

支持方案2 — 最长 1 kb 的 PCR 靶标

以下方案在标准 PCR 反应中使用 Platinum ® Taq DNA 聚合酶。按需调整反应规格。最佳反应条件(包括孵育时间和温度以及酶、引物和 MgCl 2 的浓度)可能不同。

注释:    1.5 mM MgCl 2 的浓度足以满足大多数靶标的要求。若要进一步优化,可准备在 0.25 mM 至 3 mM 范围内以 1.5 mM 增量进行滴定。
 
  1. 将以下组分添加到置于室温下或放在冰上的 0.2 ml 或 0.5 ml PCR 管或 PCR 板孔中。对于多次反应,制备常用组分的预混液。

  2. 组分 体积 最终浓度
    10X PCR 缓冲液(不含镁)5 µl1X
    10 mM dNTP 混合物1 µl各 0.2 mM
    50-mM MgCl21.5 µl1.5 mM
    正义链引物 (10 µM)1 µl0.2 µM
    反义链引物 (10 µM)1 µl0.2 µM
    来自步骤10的 cDNA2 µl--
    Platinum® Taq DNA 聚合酶0.4 µl2.0单位*
    高压灭菌蒸馏水加至 50 µln/a

     
  3. 混合管内的内容物,必要时可用 50 µl 矿物油或硅油覆盖。

  4. 对试管加盖并短暂离心以收集内容物。

  5. 在 94°C 热循环仪中孵育试管30秒至2分钟,使模板变性并激活酶。

  6. 执行 30–40 个循环的 PCR 扩增,如下所示:

    变性      94°C 下持续 15–30 秒
    退火         55–65°C 下持续30秒
    延伸         72°C 下持续1分钟/kb

  7. 循环后保持 4°C 的反应温度。 样本可储存于 -20°C 下直至使用为止。

  8. 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产物并通过溴化乙锭染色进行显色。使用合适的分子量标准品。

支持方案3 — 大于 1 KB 的 PCR 靶标

以下方案使用 Platinum® Taq 高保真 DNA 聚合酶。按需调整反应规格。最佳反应条件(包括孵育时间和温度以及 Platinum® Taq 高保真 DNA 聚合酶、引物、MgSO 4 和模板 DNA 的浓度)可能不同。
 
注释:  2 mM MgSO 4 的浓度足以满足大多数靶标的要求。若要进一步优化,可准备在 2 mM 至 4 mM 范围内以 0.25 mM 增量进行滴定。
 
  1. 将以下组分添加到置于室温下或放在冰上的 0.2 ml 或 0.5 ml PCR 管或 PCR 板孔中。对于多次反应,制备常用组分的预混液。


  2. 组分 体积 最终浓度
    10X 高保真 PCR 缓冲液
    5 µl1X
    10 mM dNTP 混合物1 µl各 0.2 mM
    50-mM MgSO42 µl
    2 mM
    正义链引物 (10 µM)1 µl0.2 µM
    反义链引物 (10 µM)1 µl0.2 µM
    来自步骤10的 cDNA>1 µl--
    Platinum® Taq 高保真 DNA 0.2 µl 
    1.0单位*
    高压灭菌蒸馏水加至 50 µln/a

      * 1.0单位足以扩增大多数靶标。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更多的酶(多达2.5单位)。
     
  3. 混合管内的内容物,必要时可用 50 µl 矿物油或硅油覆盖。

  4. 对试管加盖并短暂离心以收集内容物。

  5. 在 94°C 热循环仪中孵育试管30秒至2分钟,使模板变性并激活酶。

  6. 执行 30–40 个循环的 PCR 扩增,如下所示:

    变性      94°C 下持续 15–30 秒
    退火         55–65°C 下持续30秒
    延伸         68°C 下持续1分钟/kb

  7. 循环后保持 4°C 的反应温度。 样本可储存于 -20°C 下直至使用为止。

  8. 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产物并通过溴化乙锭染色进行显色。使用合适的分子量标准品。

支持方案4 — PCR 对照反应

以下方案使用试剂盒中提供的 Platinum ® Taq  DNA 聚合酶和对照引物。
 
  1. 为步骤10的每个对照反应制备 PCR 混合物。对于每个对照反应,将以下组分添加到置于室温下或放在冰上的无菌 0.2 ml 或 0.5 ml PCR 管或 PCR 板孔中: 


  2. 组分 体积
    DEPC 处理水
    38.1 µl
    10X PCR 缓冲液(不含 Mg++)5 µl
    50 mM MgCl2
    1.5 µl
    10 mM dNTP 混合物1 µl
    正向对照引物 (10 µM)1 µl
    反向对照引物 (10 µM)1 µl
    来自 RNA 对照/
    阴性 RT 对照的 cDNA,步骤10
    2 µl 
    Platinum® Taq  DNA 聚合酶(5单位/µl)0.4 µl
    最终体积
    50 µl

     
  3. 混合试管内容物。短暂离心以收集反应组分。

  4. 将反应混合物置于预加热 (94°C) 的热循环仪中。执行预变性步骤:94°C 下持续2分钟。

  5. 执行40个循环的 PCR:

    变性      94°C 下持续15秒
    退火          60°C 下持续30秒
    延伸          72°C 下持续1分钟

      注释:  对于缓慢升温的热循环仪,请遵循制造商的说明。

  6. 完成后,维持 4°C 的反应温度。

  7. 对于每份样本,各取 10 µl 并使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和溴化乙锭染色法进行分析。对于对照样本,应显现一条对应于至少 25 ng 产物的 1.18 kb 谱带。对于阴性 RT 对照样本,不应显现任何谱带。

疑难解答

问题
可能的原因
建议解决方案
对扩增产物进行电泳分析后未出现谱带
程序错误
  • 确认已遵循所有步骤。使用对照 RNA 验证第一链反应的效率 
 
RNA 发生降解
  • 向样本中加入总 HeLa RNA 对照品,以确定第一链反应中是否存在 RNase。
  • 确认在方案的相应步骤中加入了 RNaseOUT™。
  • 延长 DNase I 酶切时间可能会水解样本中的 RNA。使用的酶切时间为 <10 分钟。
  • 保持无菌条件以防止 RNase 污染。
 
靶标 mRNA 含有较强的转录暂停因子
  • 在第一链反应中使用随机六聚体(货号 48190-011)代替 oligo(dT)20。
  • 退火步骤后保持较高温度。
  • 增加第一链反应的温度(最高 55°C)。
  • 使用更靠近靶标 cDNA 3´ 末端的 PCR 引物。
 
在 PCR 中使用了过多的第一链产物
  • 在 PCR 中使用不超过 5 µl 第一链产物。
电泳分析后出现非预期谱带
被基因组 DNA 污染
  • 请勿遗漏 DNase 酶切步骤。对于更大的样本量(>1,000 个细胞),应延长 DNase I 孵育时间,即最长10分钟。
  • 设计退火至 mRNA 内含子两侧的外显子序列或外显子/外显子边界的引物,以便区分 cDNA 扩增产物和潜在污染性基因组 DNA 的产物。
  • 如需检测产物是否来自 DNA,应制备阴性 RT 对照品。
 
引物的非特异性退火
  • 改变退火条件。
  • 使用 Platinum® Taq DNA 聚合酶实现自动热启动 PCR。
  • 针对每个模板和引物组合优化镁浓度。

参考文献

  1. Berger, S.L. and Kimmel, A.R. (1987) Methods Enzymol 152, 316.
  2. Bracete, A.M., Mertz, L.M., Fox, D.K.(1999) Focus® 21, 38.
  3. Chomczynski, P. (1993) Biotechniques Vol. 15, 532.
  4. Chomczynski, P. and Sacchi, N. (1987) Anal.Biochem.162, 156.
  5. Compton, T. (1990) in PCR Protocols: A Guide to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Innis,  M., Gelfand, D., Sninsky, J., and White, T., eds.), p. 39, Academic Press, Inc.
  6. D’Alessio, J. M., Gruber, C. E., Cain, C., and Noon, M. C. (1990) Focus® 12, 47. 
  7. Frohman, M.A., Dush, M.K, and Martin, G.R.(1988) Proc.Nat. Acad.Sci USA 85, 8998.
  8. Gerard, G.F.(1994) Focus® 16, 102.
  9. Gerard, G.F., D’Alessio, J.M., and Kotewicz, M.L.(1989) Focus® 11, 66.
  10. Gerard, G.F., Schmidt, B.J., Kotewicz, M.L., and Campbell, J.H.(1992) Focus® 14, 91.
  11. Hu, A.W., D'Alessio, J.M., Gerard, G.F., and Kullman, J. (1991) Focus® 13, 26.
  12. Lee, C.C. and Caskey, T. (1990) in PCR Protocols: A Guide to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Innis, M., Gelfand, D., Sninsky, J., and White, T., eds.), p. 46, Academic Press, Inc.
  13. Sambrook J., Fritsch, E.F., and Maniatis, T. (1989) Molecular Cloning: A Laboratory Manual, 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 Press, Cold Spring Harbor.
  14. Simms, D., Cizdziel, P.E., and Chomczynski, P. (1993) Focus® 15, 99.
  15. Westfall, B., Sitaraman, K., Solus, J., Hughes, J., and Rashtchian, A. (1997) Focus® 19, 46.
  16. Westfall, B., Sitaraman, K., Berninger, M., and Mertz, L.M.(1995) Focus® 17, 62.
  17. Westfall, B., Sitaraman, K., Lee, J., Borman, J. and Rashtchian, A. (1999) Focus® 21, 49.
  18. Takagi, M., Nishioka, M., Kakihara, H., Kitabayashi, M., Inoue, H., Kawakami, B., Oka, M., and Imanaka, T. (1997) Appl.Environ.Microbiol.63, 4504.
  19. Sitaraman, K., Darfler, M., and Westfall, B. (1999) Focus® 21, 10.
  20. Nathan, M., Mertz, L., Fox, D. (1995) Focus® 17, 78.
  21. Schwabe, W., Lee, J.E., Nathan, M., Xu, R.H., Sitaraman, K., Smith, M., Potter, R.J., Rosenthal, K., Rashtchian, A., Gerard, G.F.(1998) Focus® 20, 30
25-0731  版本 B    2005年4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