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酸凝胶电泳—概述和历史

生命科学的大多数研究人员在其职业生涯的某个阶段都会“使用凝胶”。 为了运行凝胶,在基质上施加电场,生物分子(如核酸和蛋白质)可以通过它们的差异迁移率分离,迁移率取决于它们的相对大小,电荷和结构。 典型的凝胶基质起到分子筛的作用,可阻碍生物分子由于电场力引起的迁移。 该过程被称为 凝胶电泳,字面解释即为电流携带穿过凝胶。 核酸凝胶电泳如何运行,相关技术经过怎样的构思?

凝胶电泳分离核酸的基本原理

凝胶电泳是分子生物学中鉴定、量化和纯化核酸的常用实验技术。 因其速度、简便性和通用性,该方法广泛应用于核酸的分离和分析。 采用凝胶电泳法,可在几分钟到数小时内分离出约0.1 - 25 kbp范围内的核酸,且可高纯、高效地从凝胶中回收分离的核酸[1,2]。

该项技术主要,在大小、电荷和结构的基础上,将电场施加于带电分子混合物上并引起迁移。 中性至碱性pH值(图1A)范围内,核酸中核苷酸骨架上的磷酸基团带负电。 因此,每个核苷酸携带一个净负电荷,即,一个核酸分子的总电荷与核苷酸的总数或它的质量成正比。 换言之,DNA或RNA分子的荷质比是恒定的。 因此,它们在凝胶电泳中的迁移率主要取决于其大小(结构可比较时)(详细了解 核酸结构如何影响迁移)。 因此,当受到电场作用时,核酸从负极(阴极)向正极(阳极)迁移,较短的碎片比较长的碎片移动得更快,导致基于尺寸的分离(图1B )。

A.核酸链携带的净负电荷; B. 凝胶电泳中不同长度的核酸片段分离

图 1. (A) 核酸链携带的净负电荷。 (B) 凝胶电泳中不同长度的核酸片段分离。
 

此外,凝胶电泳中核酸的迁移距离通常与其大小具有可预测的相关性,从而能够计算给定样本中核酸的大小。 对于线性双链DNA片段,在一定范围内,迁移距离与分子量的对数成反比(图 2A)[3]。 对于近似大小,迁移距离通常与已知大小分子的样品进行比较(分子量标准品,有时被称为“分子量标准”),该样品通常也参与凝胶电泳过程。 被广泛接受、核酸通过凝胶迁移的模型为“偏爬行”模型——偏移偏向于施加的电场力,并成蛇形运动—前面部分拉动其余部分(图 2B)[4,5]。 该模型已通过荧光显微镜观测[6]。

凝胶电泳中核酸的迁移

图 2. 凝胶电泳中核酸的迁移性。 (A) 线性双链DNA片段大小和迁移的相关性。 (B) 偏爬行模型。 

顶部

核酸凝胶电泳简史

电泳分离核酸技术,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 那时,核酸主要基于沉积速度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进行分离,分离情况由核酸的大小和构象决定。 密度梯度离心法不仅过程耗时,且需重型设备和大量的样品投入。 为寻求突破,研究人员开始探索电场作用下离子或电解液中DNA移动的特征—即 电泳的过程[7,8]。

几年时间,通过借鉴已经在蛋白质电泳中使用的技术,核酸电泳进一步发展,开始使用凝胶基质作为分离介质。 经过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的进一步探索,琼脂(一种天然碳水化合物),琼脂糖(一种琼脂成分),聚丙烯酰胺(一种合成凝胶),以及琼脂糖 -丙烯酰胺复合凝胶成功成为DNA和RNA电泳的基质[9 - 11]。 早期凝胶电泳实验的分离结果表明了,密度梯度离心分离法(早期确定的核酸分离方法)中沉积系数或 S 值的相关性。 随着20世纪60年代后期对琼脂糖生产的进一步了解和发展,琼脂糖逐渐取代琼脂成为首选凝胶电泳介质[12]。

核酸凝胶电泳的早期发展时间表

图 3. 核酸凝胶电泳的早期发展时间表。

20世纪70年代,发现 限制性内酶及其在重组DNA技术中的应用后,采用凝胶电泳分离和分析核酸变得更加普遍。 那时,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为常用分离方法,但其过程繁琐,且不能充分区分限制内切产生的大小相似的DNA片段。 因为从大到小片段的DNA内切会导致溶液粘度减小,所以溶液粘度是经验上限制性内切成功的指标[13]。 1971年,Danna和Nathans首次报道了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对限制性内切的SV40 DNA片段进行分级[14],DNA片段克隆因此发生发生革命性变化。 20世纪60年代后期,虽然琼脂糖和琼脂糖-聚丙烯酰胺凝胶已用于分离RNA和单链DNA[15,16],但在1973年前并未出版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限制内切片段的研究(图 3)[17,18]。

20世纪70年代,采用凝胶电泳测定核酸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早期电泳方法依赖于核酸的放射性标记,以使分离分子可视化。 尽管高度灵敏,但是放射标记过程较长,且需要辐射安全方面的培训。 1972年,两个实验室各自对用荧光分子 溴化乙锭 (EtBr)染色的凝胶进行了阐述,此后便成为了常见、简单的核酸测定方法,其灵敏度可达几毫微克的双链DNA[19 - 21]。 现今,荧光染料比EtBr 更安全、更灵敏、更特异 ,进一步提高了核酸的测定。

随着EtBr的引入,凝胶电泳在1970年前后“平板”凝胶出现后,应用更加广泛,成为当今研究与设备的基石。 早期的凝胶电泳研究,将 管中的凝胶 灌制到直径1-3毫米的玻璃管中。 该法产出极低,因为每个管只能容纳一个样品(图 4A)。 而垂直板凝胶 (图4B),准备更加简单,允许多样品同时运行,并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首次引入聚丙烯酰胺,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22 - 24)由研究人员进一步改进。 1977年首次由McDonell等人推出的琼脂糖水平板 (图 4C)凝胶(图4C),与今天仍然使用的形式非常接近。[25] 今天,在 聚丙烯酰胺琼脂糖中都可使用迷你预制、即用凝胶,进行更安全,更快,更简单的凝胶电泳。 此外,部分凝胶电泳系统 采用了可在10分钟内运行的预制无缓冲液凝胶。 它们还可结合分离核酸的数字成像和分析,以获得更有效和更简便的工作流程。

电泳常用的凝胶形式

图 4. 电泳常用的凝胶形式。

一言以蔽之,凝胶电泳已成为分子生物学中分离核酸的一项普遍技术。 这种分析方法和制备方法不仅与 分子克隆PCR等常见的工作流程息息相关,而且在 基因组编辑下一代测序等新兴技术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顶部

参考文献

  1. Yılmaz M, Ozic C, Gok I (2012) Principles of Nucleic Acid Separation by Agarose Gel Electrophoresis. In: Magdeldin S (editor) Gel Electrophoresis – Principles and Basics. InTech. pp 33–40.
  2. Helling RB, Goodman HM, Boyer HW (1974) Analysis of endonuclease R-EcoRI fragments of DNA from lambdoid bacteriophages and other viruses by agarose-gel electrophoresis. J Virol 14(5):1235–1244.
  3. Slater GW, Noolandi J (1989) The biased reptation model of DNA gel electrophoresis: mobility vs molecular size and gel concentration. Biopolymers 28(10):1781–1791.
  4. Lee PY, Costumbrado J, Hsu CY (2012) Agarose gel electrophoresis for the separation of DNA fragments. J Vis Exp  62:3923.
  5. Smith SB, Aldridge PK, and Callis JB (1989) Observation of individual DNA molecules undergoing gel electrophoresis. Science 243(4888):203−206.
  6. Olivera BM, Baine P, Davidson N (1964) Electrophoresis of the nucleic acids. Biopolymers 2(3):245-257.
  7. Stellwagen NC (2009) Electrophoresis of DNA in agarose gels, polyacrylamide gels and in free solution. Electrophoresis 30 Suppl 1:S188–195.
  8. Bachvaroff R, McMaster PR (1964) Separation of microsomal RNA Into five bands during agar electrophoresis. Science 143(3611):1177–1179.
  9. Richards EG, Coll JA, Gratzer WB (1965) Disc electrophoresis of ribonucleic acid in polyacrylamide gels. Anal Biochem 12(3):452–471.
  10. Peacock AC, Dingman CW (1968) Molecular weight estimation and separation of ribonucleic acid by electrophoresis in agarose-acrylamide composite gels. Biochemistry 7(2):668–674.
  11. Hickson TGL, Polson A (1968) Some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garose molecule. Biochim Biophys Acta 165(1):43–58.
  12. Brown TA (2010) Manipulation of Purified DNA. In: Gene Cloning and DNA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Hoboken: Wiley-Blackwell. pp 45–71.
  13. Danna K, Nathans D (1971) Specific cleavage of simian virus 40 DNA by restriction endonuclease of Hemophilus influenzae.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68(12):2913–2917.
  14. Peacock AC, Dingman CW (1968) Molecular weight estimation and separation of ribonucleic acid by electrophoresis in agarose-acrylamide composite gels. Biochemistry 7(2):668–674.
  15. Dahlberg AE, Dingman CW, Peacock AC (1969). Electrophoretic characterization of bacterial polyribosomes in agarose-acrylamide composite gels. J Mol Biol 41(1):139–147.
  16. Sharp PA, Sugden B, Sambrook J (1973) Detection of two restriction endonuclease activities in Haemophilus parainfluenzae using analytical agarose-ethidium bromide electrophoresis. Biochemistry 12(16):3055-3063.
  17. Helling RB, Goodman HM, Boyer HW (1974) Analysis of endonuclease R-EcoRI fragments of DNA from lambdoid bacteriophages and other viruses by agarose-gel electrophoresis. J Virol 14(5):1235–1244.
  18. Aaij C, Borst P (1972) The gel electrophoresis of DNA. Biochim Biophys Acta 269(2):192–200.
  19. Haywar, GS, Smith MG (1972) The chromosome of bacteriophage T5. I. Analysis of the single-stranded DNA fragments by agarose gel electrophoresis. J Mol Biol 63(3):383-395.
  20. Borst P (2005) Ethidium DNA agarose gel electrophoresis: how it started. IUBMB Life 57(11):745–747.
  21. Loening EU (1967) The fractionation of high-molecular-weight ribonucleic acid by polyacrylamide-gel electrophoresis. Biochem J 102(1):251–257.
  22. Reid MS, Bieleski RL (1968) A simple apparatus for vertical flat-sheet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Anal Biochem 22(3):374-381.
  23. Studier FW (1973) Analysis of bacteriophage T7 early RNAs and proteins on slab gels. J Mol Biol 79(2):237–248.
  24. McDonell, MW, Simon MN, Studier FW (1977) Analysis of restriction fragments of T7 DNA and determination of molecular weights by electrophoresis in neutral and alkaline gels. J Mol Biol 110(1):119-146.

顶部

Share
 

仅供科研使用,不可用于诊断目的。